財聯社2月14日訊(編輯 馬蘭)在一個並未出現歉收的年份,日本卻出現了米價飆漲80%的情況,這其中顯然有些不一般的故事。
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統計,1月東京都地區的大米價格飆漲,1袋5千克的大米(越光米)報價4185日元,相當於200人民幣,較去年同期上漲71.5%。
截至1月27日當周,日本大米平均零售價則較去年同期上漲82%至3688日元。
與此同時,去年國際米價在7月下挫近18%,此後價格一直徘徊在2022年以來的低位水平。亞洲基準泰國白米的批發價格甚至在本周跌至202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,越南5%碎米出口價格則比2023年11月創下的高點下跌了40%。

據專家指出,全球大米價格下跌是因為供應量的增加,尤其是印度重返市場,帶來了創紀錄的大米儲備。此外,越南的冬季稻米即將開始收獲,加上天氣條件良好帶來的豐收,預計將進一步打壓全球米價。
在這一預期下,日本米價的孤立上漲無疑引發了全球關注。
脆弱係統
日本長期以來奉行農業保護主義,其中大米的自給率高達100%,意味著其基本不進口大米。從這一角度來看,日本極度依賴於本土生產,其供需結構非常脆弱。
但令人納悶的是,日本在2024年雖然曾報告雨水短缺的問題,然而據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周五表示,日本去年的大米收成較此前反而有所改善。
供應端上日本官方排除了生產量不足的問題,反而聲稱其分銷係統存在問題,從而導致短缺出現和價格上漲。然而,日本政府並未詳細解釋問題所在,這也讓許多消費者人心惶惶。
去年,還有媒體和業內則分析稱,日本本次大米短缺一方麵與2023年的收成不佳有關,另一方麵與湧入的大量遊客提高了大米消費量有關。但數據卻駁回了這一說法。
雖然2023年和2024年出現了創紀錄的高溫,降低了優質大米的收成比例,但過去兩年日本的總體稻米收成仍處於平均水平。
此外,盡管2024年日本接待了超過3000萬外國遊客,但從總體大米消費量來看,這些遊客的影響幾乎微不足道。
在供應沒有出現大缺口,消費沒有出現大爆發的2024年,日本米價卻出現了跳躍式上漲,這足以讓許多經濟學家瞠目結舌。而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,這場席卷日本的米荒背後更多的乃是“人禍”。
僵化與虧損
日本農村社區擁有相當強大的選舉影響力,這迫使日本政府長期優先保護其國內的稻米生產商。20世紀90年代末,日本對稻米征收了高達778%的進口關稅,排除了來自海外的競爭。
這一政策確實保障了日本稻米生產商的利益,但造成日本稻米交易市場的僵化,導致在出現供需巨大波動時,日本消費者幾乎找不到任何緩衝墊。
與此同時,日本政府一直對大米市場進行管理,以保持大米市場的高價,維護農民的利益。而在新冠時期,日本大米的需求經曆了嚴重下滑,導致日本政府不得不鼓勵農民種植其他經濟作物。
在疫情過去後,國際和日本國內的大米需求已恢複並激增,在這一情況下,日本政府遲遲沒有開放進口,導致市場供不應求。2024年,日本政府爆出大米儲備創下新低的消息,進一步引發了消費者的搶購。
說到此處,日本的大米短缺似乎是曆史矛盾累積而成問題,但另一則消息可能更能解釋去年下半年日本米價為何突飛猛進。
2024年6月,日本最大的農業銀行——農林中央金庫因持有外債而蒙受巨額損失。截至去年6月30日的季度,該銀行淨虧損4130億日元,其還預測在截至今年3月的財年中,該銀行累計將淨虧損1.5萬億日元(約100億美元)。
而農林中央金庫的股東包含日本農業合作社(JA)、漁業合作社、林業合作社和相關聯合會等,該銀行的設立目的也是日本政府為了支持日本的農業生產。
其中,負責大米購銷的JA有至少60兆日元的資金被存放在農林中央金庫,據分析,正常情況下,JA每年預計可以獲得3000億日元的收益回報。
去年8月,農林中央金庫計劃由於虧損而從成員合作社籌集約1.3萬億日元的新資本,而原計劃為1.2萬億日元。這也讓一些日本民眾將米價上漲與其聯係起來。
然而,懷疑並不能解決當下日本大米短缺的困境,日本政府已經決定將出售其緊急儲備中的21萬噸大米,其相當於日本年消費量的3%。3月初,日本政府還將招標15萬噸大米,並在在當月中旬開始交付,以緩解供應不足的困境。
日本經濟產業研究所則強調,日本須在農業政策上作出適應性改革,以增強其農業框架的複原力。
從宏觀的角度來看,保護主義政策和孤立的市場區隔已無法應對氣候變化與市場壓力,但這個問題可能不止存在於日本農業,而是在更廣泛的政治層麵上。
